市场低迷化解600余家IPO堰塞湖放弃拯救低质量公司妄想
- 金融资讯
- 2024-04-16
- 3295
A股,IPO 堰塞湖,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IPO 堰塞湖存在,并非IPO 数量太少,而是IPO 数量太多也消化不了庞大的上市队伍,背后是上市诱惑力太大了,资本市场对发行人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即使等候三年五载也要上市,不够条件通过造假上市也要创造条件。
过去几年,以牺牲二级市场走势为代价超过2000家公司上市,但IPO 堰塞湖依然大到令人望而生畏,截至2024年3月11日,A股IPO排队企业总共595个。其中,创业板IPO排队企业数量最多,达213个拟募集资金1800亿元;其次为沪市主板,有121个企业待上市,约占20%。拟募集资金2700亿元;科创板、北交所、深市主板依次有94个、84个、83个排队,科创板拟募集资金1180亿元,深市主板拟募集资金1200亿元。具体来看,审核状态为已受理的企业共11个、已问询395个、上市委会议通过137个、暂缓审议1个、提交注册51个。不算北交所,沪深交易所总共募集资金是6880亿元,这是不考虑超募情形下的募集资金数量,按照往年,超募资金成为常态,募集资金就会超过7000亿元。
按照目前上市节奏,一周大约是2家新股上市,一年下来也就是100家左右,不考虑过会率和新增发行人,消化存量IPO 堰塞湖也需要5年左右时间,虽然目前较长时间没有新申报IPO ,但未来不可能停止IPO 申报,大量发行人在等着申报发行文件,只是碍于极强的监管环境暂时放弃申报。如果不考虑二级市场走势,强硬推动IPO 低质量扩容,按照过往一年400余家IPO ,消化IPO 堰塞湖也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这是不考虑新增IPO 排队公司情况下,除非行政控制,新增排队公司是不可能无休止为零的,那么化解IPO 堰塞湖也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些期待注册制就可以即报即审的专家是狠狠被打脸的。
A股最大问题是IPO 审核尺度不统一,时紧时松,最近有市场人士质疑借助注册制成为低质量扩容的圭臬,这话颇有一定道理,在极高过会率加持下,许多遭遇媒体市场人士质疑的公司堂而皇之的过会,包括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超过90%、未上市营收利润下滑、上市前夕突击大比例巨额现金分红接着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内控机制不健全等等。联纲光电与中信证券被市场解读为硬扛监管,就在于市场盯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但以前这不是上市障碍,心中是不是有情绪,不好揣摩,但心中不太好受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有之的,个人观点,借助过会公司回复交易所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以案说法的另一种表现。
笔者理解联纲光电和中信证券的回复,但不代表个人认同一股独大,笔者长期以来就反对一股独大的公司上市,在于内控机制容易失去制衡,成为大股东侵吞上市公司利益的潜在因素,笔者观点,大股东持股比例在上市前应该降到33%以下,但是既然历史上持股比例不是上市障碍,在修改相关条例以前,就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发行人。
但是 正因为审核尺度极为宽松加上事后追责极为淡化,吸引了大量低质量发行人加入其中,部分已经蒙混过关,部分因为目前强监管而落荒而逃,截至2024年3月23日,主动撤回的项目有78个,占排队上市公司的比例超过10%。
许多发行人之所以选择撤回招股书,就在于新任掌门人强调,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申报就要担责,以此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做到勤勉尽责。
枪打出头鸟,新主席上任,临危受命是担负着重要使命而来的,发行人敢于冒险闯关,如果被查实招股书存在粉饰财报、信息披露不准确、内控机制缺失,一定会被当成典型重罚,这对于发行人和中介机构都是难以承载之重,撤回招股书,或许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等到市场走好,IPO 审核重回常态,可以选择重新排队上市。这是基于历史的记忆,IPO 审核尺度在市场低迷之际、在投资者声讨之际,往往会非常严格,也会抓几个典型,但艰难时期过去,又会故态复萌,IPO 审核尺度趋于宽松,就更加容易过会。
因此依靠临时佛脚的加强IPO 监管,是不能有效化解IPO 堰塞湖的,只会短时间让堰塞湖消退,一旦强监管过去,等待太久的发行人就会集中申报,因此需要持之以恒的强监管,以投资者为本,放弃拯救发行人的想法,逼迫低质量公司放弃IPO 幻想,才能有效化解IPO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