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成立半年,热门ETF遭"迷你劫","困局"如何打破?
- 行业资讯
- 2024-05-24
- 1570
去年扎堆发行的热门ETF,正在迅速沦为“迷你基金”。
近日,信创ETF和中证2000ETF频繁发布清盘预警。市场仍记得,去年8月7只信创ETF和10只中证2000ETF同日获批。这些产品大多于去年9月成立,至今不过半年时间。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这些“快上快下”ETF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扎堆成立但规模过小,二是指数行情不佳未能体现出投资效应。在这背后,主导ETF格局的头部公募持续展开激烈竞争,一旦有新指数或新赛道,各公司都不甘落后,都要在第一时间推出ETF,甚至还有公司通过降费等手段持续抢占优势。
事后来看,这种“快进快出”行为相当程度上无视市场需求,通过无效或低效的产品供给造成了资源浪费。ETF如何从粗放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基金公司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热门ETF频繁预警清盘
广发基金近日公告显示,截至4月22日广发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ETF的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根据规定,如果该基金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通知基金托管人,终止基金合同,并按照约定程序进行清算,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广发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ETF成立于2023年9月20日,成立规模2.87亿元,去年9月28日开始上市交易,但于2023年11月25日就发出第一次清盘预警,截至今年4月24日一共有过7次清盘预警公告。截至目前,该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过18%,仅近1月亏损就超过了11%。
广发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ETF的案例,是信息技术创新主题ETF(下称“信创ETF”)集体清盘预警的一个缩影。去年8月18日,广发、华夏、易方达、汇添富、华宝、国泰、富国旗下的信创主题ETF同日申报,并于8月26日同日获批。此后,有5只信创主题ETF于9月迅速成立,规模普遍是2亿元或3亿元出头。截至目前,5只ETF规模中有4只规模跌破5000万元,沦为迷你基金,另外一只规模约为0.58亿元。其余两只同期获批的ETF,由于错开了扎堆发行(于2024年2月才启动发售),成立于今年4月,规模目前仍有2亿元或3亿元出头。
实际上,在去年7只信创主题ETF获批那一天,还有10只来自头部公募的中证2000ETF获批。10只产品中有9只产品于去年9月迅速成立,截至目前同样也有产品在规模缩水下沦为迷你基金。
截至4月11日,嘉实中证2000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截至目前该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过1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泰中证2000ETF规模只剩下0.19亿元,易方达中证2000ETF、富国中证2000ETF、华夏中证2000ETF规模分别为0.74亿元、0.62亿元、0.94亿元。
“快进快出”造成资源浪费
2023年以来,ETF迎来新一轮发展大潮。在这个“大年”里,ETF总规模突破2万亿,无论是宽基ETF还是细分赛道的主题ETF,都出现了备受追捧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行为事后看来,似乎是在“一哄而上”赚吆喝。
从券商中国记者跟踪来看,这些ETF的成立时间仅有半年左右,便沦为迷你基金。除了上述列举的信创主题ETF和中证2000ETF外,这类现象还存在于国证2000ETF、中证100ETF、中证800增强策略ETF等产品中,且基本来自头部大型公募。
根据同花顺(300033)iFinD统计,截至4月24日全市场940多只ETF中有308只规模在1亿元以下,其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达到了147只,占比超过15%。需要指出的是,这147只“迷你”基金中,52只基金成立于2023年,其中46只基金成立时间不足一年,既有国证2000ETF等宽基ETF,也有电信50ETF、有色矿业ETF、数据ETF、储能电池ETF、汽车零部件ETF、财富管理ETF等各色主题产品。
从过往迷你基金情况来看,这些迷你ETF最终也会大概率走向清盘,或者是在基金公司的持续护盘运作下,使得规模勉强维持在5000万元以上。但无论是何种情况,这种“快进快出”行为相当程度上无视市场需求,通过无效或低效的产品供给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这种“供需错配”情况长期存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市场有效性。
上述ETF普遍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扎堆成立但规模过小,二是指数行情不佳使得ETF未能体现出投资效应。有些产品规模勉强达到2亿元门槛,但在上市交易后一旦资金流出,很快就触及到了清盘线。这意味着,同一只指数(即便是容量并不算小的指数)ETF依然会面临着分化现象,这背后所考验的不仅是产品流动性、做市商等,还有基金公司的渠道资源等方面。
高质量发展要考虑两个问题
进一步看,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近段时间以来清盘基金中ETF产品明显增加。今年以来清盘的ETF,就有浦银安盛中证沪港深科技(000021)龙头ETF、浦银安盛中证沪港深消费龙头ETF、建信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中银中证100ETF等产品、工银MSCI中国ETF等产品。
从券商中国记者多方了解情况来看,上述情况是基金公司在ETF发展中的博弈缩影。
某头部公募市场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道,ETF成公募基金主流趋势已是市场共识,目前主要格局由头部公募主导,一旦有新指数或新的主题赛道,各大头部公募都不甘落后,都要在第一时间推出ETF产品。“每家公司算的大多是‘自家账’,即发行ETF能完善内部产品线,但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到底有多少等问题,则不是考虑重点。对前面几家ETF大厂而言,即便发行之后很快清盘对公司而言也没有大影响。一来这些ETF成立规模普遍不大,一般是一些机构‘关系资金’;二来算是稳住了公司在ETF市场中的格局,不至于掉队。”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这种不惜以清盘为代价的竞争中,个别几家头部公募存在着隐蔽的“针尖对麦芒”心理。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称,ETF的重要玩家是规模居前的少数公司,尤其是排名前一前二的公司。这些公司不仅要参与任何一次创新产品发行,还要通过降费等手段持续抢占优势。
“有两家公募在ETF上的明争暗斗特别激烈,已是业内皆知。其中规模靠后的公司,要在ETF规模上超越另一家公司,今年以来还把旗下某些ETF的费率从0.5%下降到0.15%。但在我们看来,通过‘价格战’方式竞争,很可能把ETF带到一个恶性循环阶段。ETF本身费率就低,且开发系统等运营成本很高。虽然有不少基金公司发力ETF,但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持续‘烧钱’,毕竟只有极少公司能从主动权益或其他赚钱业务中反哺ETF。”上述大型公募内部人士称。
还有公募指数投研人士表示,ETF高质量发展,要从更长期角度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ETF跟踪的指数,是不是政策或未来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二是赛道未来是否能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有些赛道即使有政策支持,但市场对它们未来的成长性已没有太多超预期考虑因素,有的未来成长性不确定性偏高,因此要进一步精挑细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