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频发!险企如何推动社会防灾减损、风险减量?
- 金融资讯
- 2024-06-11
- 4266
当前,如何做好风险减量服务正成为保险业,特别是财险业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异常极端天气增多,近年来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愈加重视,提升防灾降损能力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风险减量服务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灾害损失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于财险公司自身而言,在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大趋势下,做好风险减量服务也有利于险企增强客户黏性、降低赔付成本,助力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继而提升险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财险业涉足风险减量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过去多年来,市场主体更多聚焦于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功能。那么,新时期、新阶段下,险企该如何做好、做深风险减量服务,主要抓手点又有哪些?
政策解读
一堂必修课
顺应导向、服务实体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较多且分布领域广、发生频率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由此造成的气象灾害随时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正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我国《“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也指出,要坚持主动预防为主,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随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愈加常态化、精细化,近年来以风险管理见长的保险业,也开始注重从事后风险补偿,向事前风险防范转移,强化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2023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就提出,要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作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为目的,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所谓风险减量,主要指的是保险公司利用更加专业与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进而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具体而言,《意见》从风险减量的服务基础、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形式、组织保障、依法合规等多个维度,为保险公司深耕风险减量服务提供了权威参考和指引。
《意见》的发布明确了行业推行风险减量服务的总体要求与实施路径,将保险深度参与和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业共识,转化为行业的一致行动,在我国财险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实,在财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对于财险公司自身的转型升级也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从市场需求层面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社会公众及企业生产对风险减量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期盼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从源头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由此来看,深入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将是新时代财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痛点分析
从事后到事前
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成痛点
事实上,近年来,财险业已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譬如在服务形式上,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预警、查勘、救援、培训等;服务手段上,除了常规的人员实地服务内容外,还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卫星、红外探测等高科技手段,提升风险减量服务的精准度、专业性。
另外,风险减量服务已覆盖多个险种,主要涉及农险、车险、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等。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赔付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6.61亿元、防灾减灾人力11.31万人次,排查企业客户风险17.14万次,预计减少灾害损失37.09亿元;在灾害救援方面,协助救援受灾人员9.26万人次,协助救援受灾机动车19.02万辆次,捐赠资金4681.41万元,捐赠物资折算金额619.96万元,捐赠保险保额达3000.55亿元。
不难看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已初见成效。不过,由于风险减量服务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险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挑战与痛点有待攻克。
其一是社会对风险减量的认知理解方面,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心存侥幸心理,防灾减损意识薄弱,出现不愿配合保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工作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通常会优先考虑一般性的经营投入,对安全生产预防性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险企的风险减量服务难以落地。
其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财险机构若想做好风险减量服务,组建专业化的风控团队必不可少,并且这样的队伍不是以多取胜,而是真正能够依靠丰富的专业技术积累,以顾问的角色帮助客户企业有效防控风险。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风险减量服务所涉专业学科类别广泛,保险公司在搭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方面,普遍面临着人才培养难、培养成本高的痛点。
其三是在科技应用方面,部分险企风险减量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然而,由于高科技设备、物联网资源的投入成本往往比较高昂,这会让一些保险公司心存顾虑、望而却步,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风险减量服务的实施和推广。
其四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较为单一,普遍停留在保前的培训宣传、风险评估等方面,缺乏保中环节的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等服务内容,使得风险减量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也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风险减量服务的积极性。
发展建议
夯实基础
强化科技、增强认可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减震器”,保险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将风险减量服务做深、做实、做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结合当前保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痛点与短板,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强化完善。
首先在社会对风险减量服务的认可度方面,保险公司可以联合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机构等,更深入地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提高企业及公众对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理解和认知,营造防灾减灾救灾的氛围,以更好地加强客户对风险减量服务的配合与支持。
与此同时,在承保端,保险公司也需通过提供专业、系统的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增强企业客户的认可度,围绕企业生产防灾减灾的根本需求,加大有效供给,解决风险减量服务的供需矛盾。
其次是在人才建设上,行业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险企自身积极引入优秀的风控人才,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科研院所等进行共建合作,提升风险减量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弥补人才培养难、培养周期长等痛点。
上述《意见》也提及,鼓励保险公司结合业务结构、发展特点等建立风险减量服务团队,注重日常培训与经验交流,不断提升风险减量服务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支持保险公司自行组建风险减量团队或委托监测机构、培训机构、评估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丰富服务供给来源。
再次是在强化科技赋能方面,保险公司还需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强化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遥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投入,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系统和平台建设,打造覆盖从风险评估、到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再到抢险挽损的服务体系,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质效。同时,险企还可积极引入国际、国内先进模型帮助客户分析自然灾害风险,通过预警和分析帮助客户及时规避灾害风险。
最后是在风险减量服务模式方面,险企应打破固有认知,不只是帮助客户企业识别风险、发现风险隐患,还需根据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为其量身定制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更好地实现防灾减损的目的。
结 语
做好风险减量服务是一件利国、利民,且有利于险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业务,如何将好事办好,蹚出适合自身的风险减量创新发展之路,还有赖于保险公司的战略高度与战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