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车企造电池不只是个技术活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见习记者 安宇飞

  车企提升议价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想自己造电池也需要跨过一定“门槛”。近期就有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向宁德时代提问:“现在各大车企都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电池研发基地,公司对这有什么看法和应对措施?”

  宁德时代的回复是,车企与电池厂的专业分工不同,车企 擅长于机械、电子等,电池涉及电化学体系,车企对电化学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如专业的电池企业。

  具体来说,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创新(高镍、高硅、固态电池等)、结构创新(CTP、CTC、AB电池等)等前沿科学,在制造端还需要满足电池灯塔工厂的高标准要求,保障产品的安全性。据宁德时代介绍,公司产品故障率已达十亿分之一。

  那么对新能源车企来说,挡在它们“电池之路”面前的是否只有技术门槛?

  广汽集团是目前布局动力电池领域的主要车企之一。广汽资本董事总经理袁锋此前曾向记者表示,入局电池领域,首先是因为广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足够撑起一个电池企业。

  “两年前我们做新能源的时候,没想做电池,因为那时候一年销量2万辆,后来逐渐到了10多万辆,也没这个想法,因为通过仔细测算发现这样的销量下自己做是不经济的。但是今年,广汽新能源销量有望到25万~30万辆,发现有机会撑起一个自己的电池企业,就开始亲自下场了,并且在8月份进行了公告。”袁锋说。

  据了解,今年1~10月,广汽埃安累计销量21.24万辆,同比增长134%,已经提前完成年初定下的全年20万辆的销量目标。

  即便跨过了上述门槛,车企自建电池厂也会面临不少难题。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记者表示,首先是研发成本会增加,产品质量提升和规模上量也需要时间,导致自产电池性价比往往比对外采购还高。同时,会分散车企精力,影响其盈利能力。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很多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亏损中,不管是造电池还是造车,都是高投入,且投资回报期都较长。

车企造电池不只是个技术活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顾国洪表示,如今动力电池电芯产品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已经触碰到了现有材料物理性能的极限,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之前指数级上升,目前各大动力电池厂商的主要工作是产业化量产降本以及完善性能。

  当电池企业提升能量密度的脚步暂缓,车企自建的电池厂或将得到一定追赶机遇。不过,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目前其实很多车企并不追求绝对的能量密度,更在意电池的品质,比如电池的一致性高不高。现在一款电动汽车有时能达到10万级别的销量,意味着在10万辆车中任意抽出两辆车,至少在电池的表现方面应该保持一致。这考验的是制造能力,对车企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因此,对车企来说,自己造电池,可不只是个技术活。

【编辑:吴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