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市场规模超千亿:自动驾驶商业化催热线控底盘市场
- IT宏观
- 2023-09-24
- 289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杜巧梅 北京报道
“今年(自动驾驶行业)最大的变化是国内外无人驾驶创业公司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尤其是国内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距离商业化落地已经很近,或者已经在商业化的路上了。”9月19日,上海辰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新正在“第二届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与产业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上表示。
尽管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对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热情逐渐减退,但在林新正看来,无人驾驶产业是我国不多的、未来发展空间清晰的新兴大产业。尤其是封闭场景中,全球第一家L4商业化公司一定是产生于中国。
作为风口前端的产业,2022年我国智能驾驶产业市场规模已达2894亿元。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从长远来看,万亿市场规模的汽车产业所涉及的零部件达数万个,而软件领域所涉及的技术单元则更加庞杂,因此智能驾驶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更为多元。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带来了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产业链的多条细分赛道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在算法、硬件、运营等领域,未来行业逐渐成熟带来的分工细化,将会有众多独角兽涌现。
其中,当前备受关注的线控底盘行业,因其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已日益成为智能浪潮下具有明确前景的“黄金”赛道。
据了解,线控底盘实际是对汽车底盘信号的传导机制进行线控改造,以电信号传导替代机械信号传导,使其更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基于“人机解耦、高精度、高安全性、高响应速度”等特点,线控底盘成为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
辰韬资本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用车线控底盘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2022年国内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已达200.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线控底盘相关领域融资约20起,占整个自动驾驶赛道融资数量的16%,线控底盘对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仅2023年上半年,线控底盘赛道的融资交易数量便达11起,多个项目的融资金额达亿元级,赛道仍维持2022年以来的高景气度,并呈现向头部靠拢的趋势。
随着线控底盘市场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20亿元,2023-203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将达 26.67%。
自动驾驶商业化催热线控底盘市场
线控底盘市场的火热,受益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线控底盘是车辆智能化的硬件基础和底层架构。不管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没有一个线控底盘,谈智能化都是空中楼阁。”此前,所托瑞安创始人兼CEO徐显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走向高阶自动驾驶一个必备的要素和环节,线控底盘将是商用车领域的下一个蓝海。
而近年来商用车L4级自动驾驶(如城市配送、矿山、环卫场景)的发展,促使线控底盘成为市场的刚性需求,未来有望逐步取代机械式底盘,进而重构传统汽车产业链。其中,在矿山无人驾驶场景中,头部企业技术上已实现100%常态化去人,并且在百车规模的并行运行情况下接近人工效率,并做到单矿的毛利转正。整个产业正从早期的功能实现以及适配逐步进入降本提效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目前矿山场景正处于自动驾驶商业化爆发前期,预计到2026年,矿山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
同时,在港口无人驾驶领域,从早期的港口向铁路、陆路和集散中心扩展,行业天花板被大大提升,大量引入新能源重卡推动国内港口在增效减碳方面效用明显。
而在末端配送领域,在部分城市的示范区实现低速无人化,且示范城市逐步增多。在城市内支线段,快递、商超、外卖、团购等场景多样化尝试。随着整个行业的传感器和底盘出货量快速增长,头部公司在传感器和底盘方面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到可以支持大规模商业化的水准。2023年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配送车成本已降至10万元以下,并进行小批量生产,即将迎来规模化商业应用。
同时,受益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发展,线控底盘的应用场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出租汽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商业化试运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报告》分析认为,线控底盘将在末端无人配送、干线物流、矿山、环卫清扫、场内货运、巡逻侦查、无缝化移动服务等场景全方位开展落地应用。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线控底盘行业处于早期的起步阶段,产业生态还在逐步形成中。同时,由于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仍有许多应用困境与痛点亟待解决,其中包括:线控底盘供需两侧思考维度不一致;零部件能力不足,可靠性不达标;硬件能力有限,需要思考如何用软件来提升整体性能;在满足国标最低驾驶安全要求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提高驾驶安全性、提升行车舒适度、增强车辆智能化水平,以及提升功能的稳定性。
当然,这些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新的市场机会,也成为线控底盘玩家未来进化与迭代的方向。
三大趋势主导产业格局重塑
在商业化落地“高歌猛进”的同时,线控底盘近年来也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8年以来,国家政府部门多次在重要政策文件中强调线控底盘技术的重要性。
2023年6月,工信部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L3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2023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3〕77号)指出,汽车行业重点聚焦线控转向、线控制动、自动换挡、电子油门、悬架系统等线控底盘系统,旨在促进相关行业产品可靠性提升。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扶持政策,北京、上海、吉林等多省市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推动线控底盘等关键技术突破。
在技术端,五大系统及域控制器的不断发展,为线控底盘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其中,线控驱动技术已较为成熟,本土市场渗透率较高,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线控制动技术仍由国外供应商主导;线控转向技术最早在国外量产,国内企业虽受到相关法规和标准限制,近年来仍实现一定的发展。但在冗余方面,目前线控底盘零部件仍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
由于L4级自动驾驶在多场景的爆发与落地,推动线控底盘分化成为独立赛道,为初创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并在城市配送、矿山、环卫等场景吸引了敏锐的创业者,新的价值链也在颠覆原有的行业格局。
当前,线控底盘行业主要有三类市场参与者,其中包括:以易咖智车、新石器、PIX Moving、零一汽车、载合卡车、DeepWay、易控智驾、悠跑科技为代表的初创公司,以集成式线控底盘(或整车)来抢占市场;以毫末智行、宇通矿卡、同力科技为代表的主机厂附属子公司,凭借自身机械制造优势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线控底盘的设计与制造。此外,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国际Tier 1企业仍把控着线控底盘零部件,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伯特利等公司目前只切入了线控底盘零部件市场,而设计和制造线控底盘需要集成能力,受自身基因和资源禀赋的限制,目前还难以转型为线控底盘供应商。
不过,《报告》分析认为,主机厂、Tier 1 等原有相关公司由于自身基因问题,较难具备向线控底盘转型的能力;新兴初创公司更有机会摆脱传统汽车制造的旧内校,以新需求为导向,去匹配I4级自动驾驶对线控底盘的需求。
目前,城市配送和环卫等场景已经分化出独立的线控底盘供应商;其他如矿山、干线物流等场景,尚未分化出独立的线控底盘供应商,线控底盘通常以整车形式对外供应。但由于线控底盘在整车中的重要性,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多将其作为重点研发方向,为未来的底盘独立化供应做准备。
《报告》认为,线控底盘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出三个趋势。
首先,线控底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当下,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多重推动下,线控底盘核心零部件迎来了国产化加速,五年后有望打破外资垄断地位,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次,线控底盘将迎来多场景落地。对具备落地可行性的商用车企业来说,这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在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落地。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线控底盘将在未来三年内迎来更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最后,XYZ三方向协同控制成为发展重点。线控底盘的发展本质上就是 XYZ三个方向的集成控制。未来,随着底盘域控系统接口的逐渐标准化,适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 XYZ 三方向协同控制将成为可能。
未来,随着线控底盘技术的成熟,原来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分工将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原来的产业链分工以传统主机厂为主导,智能化趋势下的分工将转变成以智能算法研发公司为主导,形成“L4系统集成商+线控底盘公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