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韩颖姣:上市制度改革塑造香港资本市场新经济生态系统
- 产经资讯
- 2023-12-13
- 903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望 广州报道
深港通开通后,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联通的共同市场时代悄然开启。
“沪深港通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国际投资人投资中国资产以及内地投资人投资海外的重要途径。” 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暨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指出。
韩颖姣是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第五届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3年会上进行演讲时作出上述表示,其在12月6日上午的主论坛上演讲的主题是“香港资本市场助力新兴及创新产业发展”。
据介绍,在沪深港通下,南向资金流入势头强劲,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陆股通和港股通日均交易额分别达到1004亿元人民币和317亿港元,而沪深股通成交于2020年7月7日录得人民币1912亿元新高,港股通成交于2021年7月27日录得1022亿港元新高。
“沪深港通机制在2014年、2016年分别跟上交所、深交所开通以来,经过9年多的发展一直运行得非常平稳。”韩颖姣称,“目前南下投资人占到香港市场日均交易的比例大概在15%左右的水平,已经是香港市场现货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
沪深港通新形势下,港交所正在持续优化和完善市场机制。
“我们在沪深港通的机制下面持续做非常多的优化和改进。”韩颖姣说,“首先在3月份时就迎来了沪深港通标的大扩容,我们在北向交易里增加了1000多只A股,在南向交易方面A股投资人可以通过港股通投资在港股上市的纯外国公司,比如像新秀丽等这样的纯外国品牌。”
港交所还通过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使沪深港通每年的交易日总数增加超过10个交易日。
“香港和内地放假时间不太一样,过去由于放假原因,有些交易日双方投资者不能通过沪深港通交易,今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重要的优化,减少两地由于假期的不同而带来对投资者的影响,也提供了更多投资人可以交易的机会。”韩颖姣称。
而以往恶劣天气时段交易需要暂停的状况,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香港交易所2023年11月30日推出了有关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于恶劣天气下维持交易的市场咨询,咨询文件提议在恶劣天气下维持证券市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正常交易,包括沪深股通的交易”韩颖姣表示,“通过优化,希望能够在恶劣天气下也不影响大家的交易。”
此外,市场关注的大宗交易互联互通和IPO结算平台FINI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和深化。
“目前香港交易所正与内地交易所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将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的机制,最近我们也新推出了IPO的FINI结算平台,使公开招股结算流程更现代化,大幅地缩短新股定价至开始交易的时间。”韩颖姣称。
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于今年8月11日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纳入互联互通达成共识,以此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而在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下推出大宗交易后,南向及北向投资者可分别参与香港及内地市场现有提供的大宗交易设施。
FINI就是港交所首次公开招股结算平台,全称为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于11月22日正式启用,将新股从定价至股份开始交易的时间由5个营业日(T+5)大幅缩短至2个营业日(T+2),这样可以极大减少市场窗口波动对发行带来的风险,也通过缩短等待时间减少资金占用的影响。
“我们在今年6月份成功推出了港币和人民币双柜台,这为离岸人民币持有人提供了投资人民币计价的港股上市公司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也进一步为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铺平了道路。”韩颖姣认为。
而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机制曾被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称之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于2023年6月19日推出后,首批24家香港上市公司新增人民币柜台交易。根据双柜台模式,投资者能够无缝转换以港币和人民币上市的股份两个柜台下的证券属于同一类别证券,因此两个柜台的证券可以在不改变实益拥有权的情况下相互转换。
“在双柜台模式下,优化了交易和结算机制,可以让投资者互换同一发行人发行的港股柜台和人民币柜台的证券交易,这一举措的推出为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韩颖姣指出。
港交所还同时推出双柜台庄家机制,以提升流动性并收窄两个柜台之间的价差,该新模式将为后续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香港上市的人民币计价证券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改革塑造IPO新生态
港交所继续塑造IPO生态系统和投资价值。
“我们在2018年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也是25年以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在那次改革之后香港资本市场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韩颖姣表示。
据介绍,在改革以前的2014年至2017年底,港交所前3名融资行业是金融、消费和公用事业这些相对偏传统的行业结构,其中金融业IPO集资额占据48%的比例;但改革后的2018年至2022年,港交所已成为以新经济主导的融资中心,前3名行业变成了资讯科技、消费、医疗保健,这三大行业IPO集资额占比分别为29%、22%和19%。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后,我们为新经济公司融资规模达到接近1万亿港币的水平,有将近300家新经济公司成功在香港进行了上市,占港股IPO融资总额的 65%。”韩颖姣透露。
上市制度改革后,港股在2022年的日均成交额达到了1249亿港元,较2017年增加了42%。
“上市制度改革塑造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新经济生态系统,新经济公司巩固了香港交易所在全球新股市场的领先地位。”韩颖姣说。
2018年的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俗称18A),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为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敞开资本大门。
“18A推出后就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热词,先后有60多家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1200多亿港币,不管是创新药或医疗器械、诊断、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细分领域都有非常多的公司在香港上市。”韩颖姣表示,“通过推出18A章节,同步迎来了很多已经有收入和利润的医疗健康行业公司,也有60多家成功在香港上市。”
韩颖姣由此认为,经过这一改革,港交所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科技融资中心。
其次是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在香港有14家用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的公司,今年就有途虎养车、极兔物流等成功在香港上市,进一步丰富了AB股架构在香港资本生态圈的呈现。”韩颖姣说。
再次是第二上市或双重上市成为了港交所的新势力。
“已经有30多家中概股回归香港,虽然数量上大家感觉不是那么多,但这30多家公司所代表的中概股市值已占到70-80%的比例,可以说最重要的中概股都已经成功地回到了香港。”韩颖姣称。
数据显示,目前港交所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有31家,总募资达 3425亿港元,并且合资格的双重主要上市公司可被纳入港股通。
此外,今年3月港交所还与时俱进设立特专科技新章节(18C),接纳新兴及创新行业企业上市,目前已有黑芝麻智能、晶泰科技以18C规则递交招股书。
这些特专科技行业目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为什么有那么多上市公司愿意来到香港上市?”韩颖姣表示,“这得益于我们有非常独特的投资人结构,来自欧美或中国内地、亚洲其它地区包括中东等的投资人,不管主权基金、共同基金还是保险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在香港都有非常活跃的参与。”
统计数据表明,香港是以机构投资人为主导的市场,散户投资人的比例不到20%,约50%的投资者来自美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