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本市场 > 正文

“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内乡答卷

  “2023年秋粮亩产比项目实施前产量高出20%。按照我们近两年的种植和管理模式,2024年力争实现‘吨粮田’的夙愿……”走进河南省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的粮田大方内,年仅29岁的牧原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吴祖坤正带领清一色的“青年大学生农民团队”忙碌着。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吴祖坤等大学生新农人,用知识种地,取得了良好收益,让“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的答案。

  “我们积极引入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多光谱扫描技术以及田间信息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终端,实时把控田间数据,及时开展农事管理。”在提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变化时,吴祖坤以灌溉为例,用“1比140”进行了形象说明:“水源通过地下管道泵送到灌溉首部,利用固定式喷灌系统,1个人5天就能完成6200亩地的作业。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样的时间则需要140人。”

  据了解, 2021年,内乡县联手牧原集团,合力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县政府负责土地集中整合,牧原集团下属的牧原农业发展公司负责托管经营土地,主要是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科学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从这时起,吴祖坤组建起了他的“90后”团队,起初团队5人,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在2021年,他们种下了第一茬玉米3948亩,如今吴祖坤和他们的“青年大学生农民团队”增至22人,种植基地3个:内乡1.7万亩,淅川1.7万亩,方城0.6万亩。

  “我们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不断的优化水肥管理,从种子萌发到最后的腊熟脱水,每个生长阶段我们都科学精心呵护,用无人机无死角监控每一亩农田,确保全田长势均匀良好。”负责种植管理的27岁工作人员李冬说。利用科学知识和现代化机械装备,可实现减水30%,减肥50%,实现粮食亩产每年达到850公斤,远高于项目建设前700公斤左右的亩产。

“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内乡答卷

  2023年11月10日,第二届科技赋能乡村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办,吴祖坤和他的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农人”团队,近两年探索实践的牧原“数字化种养循环”案例,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选为“全球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和“2023青年创新创业案例”。

  如今,吴祖坤等22名大学生,通过土地流转,“小田并大田”,运用现代科技种植粮食和4万亩,取得了良好收益。“我们的目标是小麦、玉米两茬连作,亩均增产20%,全部达到‘吨粮田’的目标,实现亩均产出增加50%,计划在2-3年内完成6.7万亩整体规划。”吴祖坤话语中充满自信。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内乡将致力为他们进行数字化种养循环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撑科技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价值。”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如是说。